以下文章來源于老報人 ,作者老報人
想起什麼就寫什麼,信馬由韁,手隨心動,我手寫我心而已~~
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
10月23日,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。
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,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,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,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。
70年前
只有一二十歲的志愿軍
雄赳赳,氣昂昂
跨過鴨綠江,抗美援朝,保家衛國
70年后
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們
見證了祖國日益繁榮昌盛
同學們可知道?
在這個浩浩蕩蕩的隊伍中
有一位肇中校友
他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王牌軍第15軍的戰士,在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坑道作戰二十多天,打退了敵人無數次的進攻;他和著名戰斗英雄黃繼光、邱少云是同一個軍的戰友。1930年5月出生于肇慶城區的他,曾就讀于廣東肇慶中學。
他是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
慕容榮
今天
祖籍是高要縣白土鎮,但是家里離開白土進城謀生已經幾代人了。1949年10月肇慶剛剛解放,正在廣東肇慶中學讀書的他,響應新生紅色政權的號召,作為知識青年參軍入伍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,成為一名光榮的陸軍戰士。
1949年10月,肇慶剛迎來解放。當時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途經肇慶,來到廣東肇慶中學,希望吸納一些知識青年加入隊伍。此時,正在讀高三的慕容榮看到了征兵的宣傳,便義不容辭加入到解放軍隊伍中,成為一名陸軍戰士。
70年過去了
至今他仍記得起很多細節
下面的時間
請細細聆聽慕容榮老兵的自述
中國人民志愿軍官兵從鴨綠江大橋上過江入朝,但是不同于照片中的他們白天過江,慕容榮所在的15軍是在晚上從鴨綠江大橋上跑過去的。
部隊馬上就進行換裝,那時候已經是冬天,我們都要換上北方高寒地區的棉軍服,更換了槍支和重新配備了彈藥,還發了一把小巧的工兵鏟,除了每人的棉被背包以外,還發了一條米袋,這米袋是分兩截的,一頭裝生的大米,一頭裝炒熟的炒面,另外每人還配發了一件四四方方可以拼起來搭帳篷的雨衣等……第15軍全軍上下在很短的時間內,就做好了入朝參戰的各項準備工作。
我所在的15軍,是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老部隊,它的前身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,于1947年8月以太行軍區前方指揮所和兩個獨立旅為基礎在河南博愛縣組建,縱隊司令員是秦基偉、政治委員是黃鎮、副司令員黃新友、參謀長何正文、政治部主任谷景生??v隊成立后,隨即參加了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作戰,南渡黃河,轉戰伏牛山,第25旅留在豫西,開辟豫西根據地。1948年5月,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。10月參加了鄭州戰役,11月參加了淮海戰役,參與了攻克宿縣、任橋阻擊作戰和圍殲黃維兵團的戰斗。
朝鮮政府頒發給慕容榮的三等軍功章和立功證書(封面和內頁)
1949年2月,根據中央軍委關于統一部隊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,中野第9縱隊于河南周口地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,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建制。軍長是秦基偉、政治委員谷景生、政治主任余洪遠。由原留豫西的第25旅歸建改稱第43師,張顯楊任師長,薛韜任師政治委員;第26旅改稱第44師,向守志任師長兼政治委員;第27旅改稱第45師,崔建功任師長(師政治委員暫缺,1950年12月聶濟峰任師政治委員)。我在肇慶家鄉參軍入伍的部隊,就是已經打到廣東的15軍45師133團。
第15軍整編組建后,作為渡江戰役的兵團先遣軍,于3月初從河南周口地區出發,在向長江北岸挺進中,連克湖北英山、羅田及安徽太湖、望江諸城,控制了以華陽鎮為中心的江北灘頭陣地,勝利完成了掩護兵團主力于黃梅、宿松一線地區展開的任務。1949年4月21日,15軍作為兵團左縱隊,于主要突擊方向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經營多時的長江防線,占領香山、黃山主峰。隨即疾進浙贛線,直指武夷山北麓。晝夜追擊南逃之敵750公里,解放了橫峰、上饒、葛源、廣豐、建陽、水吉、建甌、豐樂、南平等地。爾后揮師南下,進軍中南。1949年9月至10月,15軍參加廣東戰役,解放了我的家鄉肇慶,我就是肇慶解放后立刻參軍入伍的。
慕容榮所在的135團三連被志愿軍總部授予集體二等功的紀念證,采訪軍事題材那么多年,還是第一次看見集體立功發給每個人紀念證。
1950年初,部隊長途行軍1300多公里,勝利完成進軍云南的任務。繼而開赴川、滇、黔、康邊境地區參加剿匪作戰。與友軍密切協同下,基本肅清了縱橫各約500公里,包括4個省、7個軍區廣大區域內的殘匪,共幫助建立600多個區、鄉政府。在整個解放戰爭和解放初期,第15軍轉戰豫、皖、鄂、閩、贛、粵、桂、云、貴、川、康等11個省,涌現出劉子林等著名戰斗英雄,我們軍也由成立時的1萬多人發展壯大到5萬多人??姑涝瘧馉幈l后,第15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,我也跟隨這支英雄的部隊出國作戰,前往烽火連天的朝鮮戰場。
出國作戰那天下午五點多鐘,我們部隊集中吃了晚飯,那時候已經天黑了,我們部隊穿過鴨綠江橋跑步通過了大橋,一下子就跑到了朝鮮的國土上,當時頭上還有美國飛機偵察和轟炸掃射,但是短短的時間內,我們15軍全軍就這樣在軍長秦基偉帶領下過江進入了朝鮮。
過江進入朝鮮以后,我們部隊開始接到的命令是要去攻打漢城,當我們行軍到了離漢城還有一百多公里的時候,先頭部隊發回電報,說發現美軍有埋伏,準備等我們15軍進入漢城以后圍殲我們。于是我們就調頭往后撤,敵人發現我們撤退,知道我們已經發現他們的陰謀,于是就坐上汽車在飛機掩護下向我們追擊。我們在前面跑,敵人在后面追,一直到了“大水洞”(地名)附近,我們部隊就停下來回頭打阻擊了。
志愿軍在朝鮮的冰天雪地里踏著沒膝的積雪向敵人發起沖鋒
我那時候在133團的迫擊炮連,我們田連長是個很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員,當時我們連隊的十多門迫擊炮隱藏在高地后面的反斜面半山腰,高地上隱藏有我們的炮兵觀察哨;敵人在對面山頭上也有炮兵陣地和觀察哨,雙方都想辦法要先敵消滅對方。田連長就在離開我們炮兵陣地很遠的側翼布置了兩門炮,向估計是敵人炮兵陣地的所在發炮射擊,打了幾發炮彈以后這兩門炮馬上就撤出陣地,敵人的觀察哨發現了我們兩門炮發炮的所在,就集中所有炮火打那個地方,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的迫擊炮陣地,我們的炮兵觀察哨迅速捕捉到敵人的射擊彈道,測出敵人陣地所在位置,馬上就把各項射擊諸元通報了我們的炮陣地,在田連長指揮下,我們連十多門炮來了個全連急促射,劈頭蓋腦的猛烈炮火一下子就把敵人的炮兵陣地給“滅”了。打完這個急促射,我們連也迅速轉移陣地了。
曾經不可一世的美軍,在志愿軍黑洞洞的槍口下乖乖地舉手投降。
后來的一年多時間,我跟隨部隊陸陸續續參加過很多場大大小小的攻防戰役,身邊的戰友也不斷更換,犧牲和負傷的人下去了,新的戰友又補充上來,我也由一個初上戰場的新兵成為久經戰陣的老兵。就這樣,到了1952年底,我們迎來了世界矚目的上甘嶺戰役。
志愿軍官兵在朝鮮戰場英勇作戰
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軍為首的“聯合國軍”在上甘嶺及其附近五圣山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惡戰。上甘嶺戰役中,美軍調集了兵力6萬多人,大炮300余門,坦克170多輛,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,對我們志愿軍只有兩個連約3.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了炮彈190余萬發、炸彈5000余枚。戰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見,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,據說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。我方陣地的山頭標高都被削低了兩米,我上陣地的時候,山下和山腰還有很多長得很粗的松樹和密密的灌木,但是到戰斗結束我下山的時候,高地上全部被炸成焦土和浮土,一腳下去都陷到膝蓋那么深,隨便捧起一把泥土,里面都有幾十顆碎彈片,許多坑道都被打塌了五六米。
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了43天,敵我反復爭奪陣地據統計達到59次,我軍擊退了敵人的900多次沖鋒。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斗爭階段,上甘嶺的597.9高地我軍共挖掘構筑了三條大坑道、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。當時三條大坑道和五條小坑道都在守備部隊控制下,其中一號坑道是主坑道,位于1號陣地下,是最大的坑道,呈“F”形,全長近80米,高1.5米,寬1.2米,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,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巖,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圣山方向。
志愿軍官兵在上甘嶺英勇作戰
當時秦基偉軍長率領我們15軍下屬的第29師、第44師、第45師參加了上甘嶺戰役,涌現出黃繼光、孫占元、邱少云等一批戰斗英雄。在上甘嶺戰役中,我們15軍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,依托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陣地,在約3.7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,與敵人反復爭奪了43天,抗住了敵人日均20萬發炮彈的狂轟濫炸,打退敵人排以上兵力的進攻900多次,進行較大規模的反擊29次,使“聯合國軍”吹噓所謂“一年來最大的攻勢”徹底失敗,為朝鮮戰爭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堅實基礎。當時我已經調到同為45師的134團三連,我們排是上甘嶺戰役中途補充增援上陣地的,在那里堅守了二十天,直到戰斗勝利結束。
上甘嶺的戰斗打得很艱苦,每天白天美軍的飛機和大炮就對我們的陣地狂轟濫炸,白天我們只能堅守在坑道里,敵人拼命都想攻下我們的坑道,我們也想盡一切辦法死守。敵人用手榴彈、炸彈炸我們的坑道口,還用毒氣彈熏我們;我們用機槍、沖鋒槍、手榴彈牢牢地守住坑道口,用棉被堵住巷道不讓毒氣熏進來,始終沒有讓敵人踏進坑道一步。到了晚上,敵人下山休息了,我們就摸出坑道重新占領表面陣地,騷擾和打擊敵人,后方的同志也抓緊時間往坑道里運送彈藥和給養。
志愿軍官兵在上甘嶺陣地上歡呼勝利
那時候坑道里的炒面等干糧已經吃光了,就算送上來也沒有水吃不下,后勤的同志在后面把饅頭蒸熟了,和壓縮餅干等送上來。那時候的壓縮餅干質量很差,就像一塊肥皂那樣,根本啃不動,我們只能用火把它烤軟了才能勉強啃。但是沒有水是最大的問題,后勤每天晚上派人送水送干糧,往往中途被敵人的攔截炮火犧牲了很多戰友。剛上陣地的時候,山溝和低洼的地方還有些雪可以找到解渴,后來炮火一炸什么都沒有了!我們最口渴的時候,也只能趴在坑道的洞壁上,吸幾口洞壁上的涼氣,緩解一下喉嚨里面渴得火燒一般的感覺。
上甘嶺的陣地其實不大,表面陣地上的戰壕也就只能容納幾十人同時作戰,敵人往上攻的時候往往也只能發動排級或者連級的沖鋒,營級的沖鋒也有;而且那些坑道能夠容納的戰士也很有限,所以守在山上的部隊都是兩個排左右,有人犧牲和負傷抬下去了,就補充新的兵員上去,一批一批地增援上去,下去的也是一批一批的。軍史記載,我們軍有十多個連隊都是打光以后重建的,有的連隊從連長、排長到炊事員都犧牲了。我就是戰役中途和我們排的戰友補充上去的,但是最后還剩下有多少人,我都記不清了,因為我們上去之前也是剛剛從后方補充了人員,來自各省的戰友都有,有些我都還不認識。那么多年,后來我還記得的就只有林廣福、蒙蔚幾個,林廣福后來聽說去了步校當教員,但是也失去了聯系。
志愿軍官兵驕傲地在上甘嶺陣地上宣示勝利
在上甘嶺戰場我還負了輕傷:被一顆遠處飛來的流彈打中了我右嘴唇角的下頜骨,打掉了我一只牙齒,在嘴唇邊留下了一個小傷疤。幸虧是已經沒有什么殺傷力的長距離流彈,如果是近距離打來的子彈,就沒那么幸運了。因為作戰勇敢,戰后我被朝鮮政府授予三等軍功章,我們三連被志愿軍總部授予集體二等功。
當年在朝鮮的志愿軍戰士
上甘嶺戰役結束以后,我們撤下來經過短時間的休整,馬上又跟隨部隊在1953年1月轉移到朝鮮東海岸的元山地區,擔任海岸防御任務。1953年7月朝鮮停戰后還堅守了一段時間,1954年5月,我們軍奉命撤回國內。
慕容榮珍藏的抗美援朝紀念章
我們15軍撤回國內的時候是秘密回國的,由于雙方為了確保停戰公平,因而停戰委員會在對方撤出的現場都設立了檢查站,現場監督和統計撤出的兵力與武器裝備。我們15軍因為是王牌軍,當時不想被敵人知道我們撤出,要迷惑和威懾敵人,所以就要秘密撤出。我們在遠處的駐地坐上火車,每個排坐一輛火車的悶罐車,經過“聯合國軍”檢查站的時候,車廂都關上鐵門,偽裝成空車箱或者只是裝載貨物,“聯合國軍”的檢查員在車廂外用小鐵錘敲敲打打,然后側耳聽聽車輛里面有什么動靜,車內的每個人都屏住呼吸不吭聲,不讓敵人發現里面有人,我們在車里面聽見敵人在外面嘰里呱啦地說鬼話,大家都緊張得很。直到過了檢查站去到自己的地盤,才停下來讓大家出來休息、吃飯和解手?;貒^江以后經過丹東也沒有停下來,一直開到河北和河南,沿途才把各個師放下在各自預定的駐地,我們師駐扎到了河南的明港。
慕容榮珍藏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送的紀念品
我們在明港駐扎下來以后,一邊開展營房建設,一邊開展軍事訓練。我那時候已經提干,調到了戰防炮連(又叫反坦克炮連)當副指導員,直到1958年從部隊轉業到地方。
志愿軍回國后1955年授銜的解放軍少尉軍官慕容榮
我轉業以后的1961年,我們第15軍全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。成為解放軍全軍唯一的一個空降兵軍。
轉業以后,分配我到了湖北省安陸縣,到了教育部門工作,先是在小學當校長,后來又到中學當副校長?!拔幕蟾锩苯Y束后,我回肇慶老家探親,高要縣的干部征求我的意見,問我愿不愿意回來為家鄉服務?于是,1980年我們全家調回了肇慶。我在高要白土宋隆中學當政治教師,1983年調到高要師范學校工作,直到九十年代退休。
(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和采自網絡,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勞動。)
初一7班 曾慶林同學
初二3班 林子裕同學
高二5A班 鄒盈瑩同學
在這場抗美援朝戰爭中,
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鍛造了
偉大抗美援朝精神,
這種精神跨越時空、歷久彌新,
必須永續傳承、世代發揚。
全體新疆部師生在新疆部報告廳一起觀看了《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》。師生們認真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,深情追溯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,深刻感悟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,深切懷念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。
觀看結束后,大家紛紛表示,
要以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為動力,
進一步增強“四個意識”,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
認真學習,勇于擔當,爭做先鋒,
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
中國夢貢獻力量。
正如總書記在紀念大會上的鏗鏘話語——
“雄赳赳、氣昂昂,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,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繼續奮勇前進!”
部分資料來源:“老報人”公眾號
文:辦公室、彭雯霞
點個“在看”讓更多人看到